患乳癌,就要做化療?原來未必。
以往醫生大多建議病人做足化療以防後患,但其實化療的療效因人而異,做了並不代表復發風險因而變低。現時有新的基因檢測,可為早期患者預測復發機率和化療對自身的功效,來協助醫生製定治療方案,以免「做多咗」過度治療。
為乳癌病人制定相應治療方案,醫生主要會考慮癌症期數及腫瘤特性,其次就是患者的年齡。外科專科馬醫生解釋:「打個比喻,期數好比火災燒到有多遠,現在身體起火,若火勢擴散至淋巴或其他器官,就是較大火。而腫瘤的屬性,就代表火種有幾易燃,若是天拿水,少許火種都要好小心。若為塑膠, 不易起火,相對去到晚期亦惡化得較慢。」以這兩個因素定奪治療方向,年紀則影響治療取態,愈年輕就愈進取,愈年老就愈保守。
化療副作用嚇怕患者
針對乳癌的治療方法有5種:手術、化療、標靶治療、電療和賀爾蒙治療,1期患者做手術切除腫瘤後,醫生會依據病理報告去判斷是否需要做化療。若達2期,腫瘤大甚或擴散至淋巴,則較大機會要做化療,術前、術後做視乎腫瘤大小和病人意願,而香港因缺乏篩查,乳癌患者求醫時大多確診為2至3期。
受電視電影及大眾輿論的影響,病人對於化療的負面印象仍然根深蒂固。馬醫生指持續作嘔作悶、掉髮、手腳麻痺等會對病人生活造成困擾,甚至影響其心理狀況,見過有病人因太辛苦及接受不了自己的模樣而情緒低落, 患上抑鬱症,甚至有自殘的念頭。而近年乳癌個案不單愈來愈多,病人亦有年輕化趨勢,部分更是30多歲的在職媽媽,若每個都用進取的治療方案,而病人正值壯年黃金期,無論生理、心理及家庭都會因而受影響。馬醫生更指,嚴重的副作用有可能傷及心臟, 影響骨髓,化療亦會抑制病人免疫力,以致感染疾病的風險提高,有機會致命。
(圖文來自〈經濟日報〉)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本公司保留最後決定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