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的5月16日,中國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在北京會見香港保險監理處專員梁志仁簽署了《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保險業監督關於開展償付能力監管制度等效評估工作的框架協議》(以下簡稱《框架協議》),標誌著中國保監會正式認可香港保險在中國大陸的地位。
總結一下《框架協議》的主要內容:
中國保險業與香港保險業將實現監管制度等效互認,即雙方互相認可對方的保險業監管制度(中國內地為“償二代C-ROSS”,香港為即將實施的“風險為本資本框架RBC”);香港保險將接受中國保監會使用“償二代”對香港各大保險公司開展償付能力評估,各位屆時將看到中國“償二代”體系下香港各大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充足率,給中國消費者更全面的參考指導;簡單說就是,香港保險業的目前的償付能力即將得到內地監管認可,保險產品業務也可能得到一定程度放開,香港保險市場有可能藉此機會擺脫便利性低點。
而下一步,中國保監會將在監管等效基礎上出台對香港保險業的各項優待政策。
框架協議意義所在《框架協議》的簽署,無疑是香港保險在內地合規化經營的第一步。
香港保險業已經多次向相關方爭取在內地開展業務。 2017年3月,香港金融發展局發布報告《轉危為機:香港作為保險中心及在再保險、海事保險和專屬自保保險的發展》,報告總結了香港作為區域性保險中心面對的困難,並針對現時情況提出建議,包括與中國保監會簽訂償二代“特區”身份協議、提供稅務優惠、保險監管措施、業務推廣、人才培養等。報告中指出,香港金融發展局有意與中國保監會達成協議,將香港作為償二代框架下的“特區”身份,不歸類為“離岸”的範疇。對於內地保險公司與再保險公司的政策優惠,香港金融發展局希望可延伸至有“特區”身份的香港保險公司,內地與香港的保險監管機構開展合作監督。
2017年兩會期間,香港全國政協委員、友邦保險(香港)區域執行總監容永祺先生髮表兩會提案,建議降低CEPA的保險公司准入內地經營門坎,容許香港具有規模的保險公司享有“國民待遇”地位,容許在內地獨資經營壽險業務,放寬用中國銀聯卡在香港支付續期保費。
“對香港保險公司來講,這是一個機會”
“對香港保險公司來講,這應該是個機會。”安盛集團一位不具名的助理分行經理認為這份協議是內地市場向香港保險公司一定程度開放的信號,這一舉動將推動香港保險業的發展。
香港保險之所以這幾年得到增長,很大程度得益於內地客戶,但因為內地限制支付手段的方式,業界受限制較大,保單分紅表現難免令人擔憂。受此限制,香港保險業的競爭,尤其在分紅險上面的競爭,越來越趨於白熱化,很多保險公司由於資金量不足而逐漸失去足額派發預計收益的能力,這種情況必然催生新的償付監管制度出台。
而對於赴港買保險的內地人來說,這也是個利好消息。 “在目前銀聯卡和外匯管制的限制下,赴港買保險的便利性幾乎可以說是歷史低點了,未來手續會更便利是很可能的事情,但具體還要看政策變化。”這名經理表示,中港簽署的協議,更大意義上就是對償付能力監管方面的一次統一,等於透露兩岸險企未來的方向應該是需要鏈接、統一、競爭的。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下週將公佈!香港保險服務中心成立再提速,售後更無憂!
大公報獲悉,醞釀多時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將於下周中公佈,香港將在創科、金融方面發揮龍頭作用。有分析認為,已有發展成果、區內各地優勢互補、國家戰略大力支持,將推動大灣區實現高質量發展、開拓發展新空間與新機遇,並帶動香港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尋找經濟新增長點,大灣區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的建設亦將實實在在增進港人福祉。
2月12日,林鄭月娥對媒體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有望在日內公佈,香港計劃聯同廣東省及澳門2月21日在香港舉行規劃綱要的宣講會。
而進入2019年,有關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消息也越發密集:
- 1月2日:廣州市市長溫國輝會見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聯盟創會主席、全國政協常委、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一行。溫國輝說,廣州大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謀劃建設一批合作項目和平台,並在科技創新、教育、金融等領域,加強與港澳及其他大灣區城市的合作。
- 1月6日:廣州、佛山已簽署新一輪廣佛同城化合作協議,推進全方位對接、全方位同城,爭取將廣佛地區建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極點和全國同城化發展示範區。
- 1月7日:2019年全國民航工作會議召開,會上民航局局長馮正霖強調,今年將開展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機場群戰略規劃編制。
- 1月9日:廣州啟動粵港澳大灣區商品要素交易平台。深圳表示,要舉全市之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努力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 1月10日:《深圳市機構改革方案》正式發布,組建了深圳市委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同日,廣東省交通運輸廳廳長李靜在廣東省交通運輸工作會議上稱,今年重點完善粵港澳大灣區快速交通網絡,重點推進深中通道等續建高速公路建設項目,預計虎門二橋年內建成通車,加強大灣區內高速公路與城市道路的有效銜接。
- 1月11日: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張曉明就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話題接受央視記者專訪。
- 1月13日:據港南華早報消息稱,中國已批准粵港澳大灣區藍圖,詳情預計將於2月21日或在3月5日全國兩會開始前公佈。
- 1月14日:林鄭月娥表示,會爭取在1至2個月內得到中央批准和同意,公佈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綱要。次日會到廣州,與廣東省相關方面舉行工作會晤,為下一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督導委員會全體會議做好準備。
- 1月15日:廣州表示,全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推進設立粵港澳大灣區商業銀行。同日,據港媒報導,林鄭月娥會到廣州,與廣東省相關方面舉行工作會晤,為下一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督導委員會全體會議做好準備。
早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已有學者提出在珠三角建立灣區發展模式的概念。當時港商以國家改革開放為契機,到珠三角以至全國各地投資已有多年,粵港澳三地合作發展逐漸成為內地和香港經濟活動的重要板塊,其後在「一國兩制」實踐的背景下,粵港合作聯席會議、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高層次對話機制與平台成事,為三地深度融合發展、攜手發掘機遇打下堅實基礎。
如今國家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意圖清晰明確,而三地之間各種制度和政策套利空間必然會隨著融合發展而逐步消弭,三地之間人員、資金、制度的交融,也必將為香港保險擴大影響力、增大覆蓋面打下基礎,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非常可能意味著香港保險將更便捷地觸達更廣大的內地人群。
粵港澳大灣區香港保險服務中心
近五年來,香港在國家的支持下逐漸發展成為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其銀行、保險、基金、股票、信託、財富管理等金融服務發展蓬勃;在推動金融互聯互通的大前提下,內地和香港先後推出“滬港通”“深港通”和“債券通”,激發了兩地金融市場活力,滿足了兩地民眾的需求。據悉,香港特區政府2017年就保險互聯互通的可行性與內地當局交換了意見。兩地保險互聯互通現時仍處於探討階段,但內地居民對香港壽險及醫療、危疾等產品需求卻是與日俱增。
香港保險業監管局的數據顯示,內地訪港客在香港購買保險的保費,由2008年的32億港元增至2016年的726億港元,八年間增長了20多倍,累積保戶數以百萬計。最受歡迎的保險產品為重大疾病保險、人壽保險、儲蓄分紅險。在現階段未有保險互聯互通之前,建議允許香港壽險公司以試行方式在粵港澳大灣區設立服務中心,為已購買香港保險產品的內地居民提供貼心的服務,並為內地保險公司的管理和營運提供參考:
1、可以在服務中心處理保險理賠及其它服務。人壽保險公司在大灣區設立的服務中心,則可協助區內投保人辦理理賠手續,協助更改保單數據,提供體檢及其他客戶服務。
2、為內地保險企業的經營管理提供參考。香港壽險公司在大灣區設立的服務中心,可以協助推動內地的保險業邁向國際化,為內地保險企業的專業服務和經營管理提供參考,為企業“走出去”打好良好基礎。
3、服務中心可為內地投保人代收續保保費。如果允許香港保險公司在大灣區的服務中心代收內地客戶的續保保費,便利內地保戶續保之餘,也可避免內地投保人因斷供而蒙受巨大損失。
「保險通」或擇時推出
香港保監局行政總監梁志仁先生(上圖右)表示,目前由於有不少內地居民購買了香港保險產品,同時有很多香港人在區內工作及居住,因此香港保監局作出了上述建議,希望通過香港保險公司在大灣區所成立的服務中心,來處理保險理賠、查詢及代收續期保費等工作。
鄭慕智博士表示,希望先以大灣區成立保險服務中心作為試點,長遠目標是推出「保險通」。梁志仁先生表示,相信「保險通」初期只會涉及一些簡單的產品,如醫療、重疾保障型產品。
(圖文來自境外投資服務及智通財經網站)
為了配合一帶一路的發展,梁志仁先生表示,香港保監局正在向內地推廣香港作為專屬自保中心,希望國企等大型企業來香港成立專屬的自保公司。目前,香港已有三間由內地國企成立的專屬自保公司(分別是中海石油保險有限公司 、中廣核保險有限公司 、中石化保險有限公司)。下半年,國資委也將帶團來香港考察,了解香港專屬自保險業務發展情況。
香港保險提速,服務將更貼心
內地投保人購買的保險產品,大半數是醫療或保障類型的保險產品,如危疾、醫療、終身人壽、定期人壽及年金等;約99%保單為非整付保費保單(期繳),保費不是以一筆過(躉繳)模式支付。而絕大部分在香港購買的內地保單屬期繳保單,投保人需要按時繳付費用,以便延續保單。
如果允許香港保險公司在大灣區的服務中心代收內地客戶的續保保費,便利內地保戶續保之餘,也可避免內地投保人因斷供而蒙受巨大損失。此外,若由服務中心代收保費,投保人無須自行匯款,大大降低外匯流失的風險。隨著不斷的融合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立香港壽險服務中心,為已購買香港保險的內地居民提供貼心服務,會很快變成現實。
免責聲明:本訊息收集是公開網絡,不保證訊息的完整性和角色;也不代表本公司的觀點和立場。